法鼓山的缘起
宏扬佛法 培育人才
为了要将正信的佛法传布於世间,圣严法师认为一定要从培养佛教人才,推广佛教教育做起。法师於民国74年以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的场地,创设中华佛学研究所。十几年来,学生及教职人员愈来愈多,教学设备也愈加扩充,场所不敷使用。另外,研究所毕业生亦逐年增加,为了能让他们继续深造、研究,及增加他们学以致用的机会,因此,佛学研究所必须扩大范围,换句话说,未来的法鼓山将延续佛学研究所基本的功能,扩增为人才的培育、储蓄及汇集,俾成为弘化、推展教育事业的基石。
另一方面,文化馆的下院农禅寺僧众逐渐增加,念佛、禅坐各项修行活动人数也愈来愈多,虽已扩建房舍,但是场地仍不敷使用。加上农禅寺本身是农地,为了配合台北市关渡平原开发计划,仅仅不到一甲的农禅寺将来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土地会被徵收为公共设施之用。
观音成就法鼓山因缘
圣严法师与观世音菩萨之间的法缘从他的幼年时期、从军时期、闭关时期、留日时期,一直到创建法鼓山,不论期间遇到多大的困难险阻,都在法师虔诵观音圣号之下,平安顺利的达成目标,因此圣严法师曾说∶「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慈光之中。」
民国七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晚上,有一千人左右到农禅寺参加念佛会,由圣严法师亲自领导僧俗四家弟子共同持诵大悲咒二十一遍,祈求感应,希望觅到一处具有长久性、安定性和未来性的道场建筑用地。
几乎是在同样的时间,三月二十六日,台北县金山乡三界村上方,也有一位全度法师正在观世音菩萨像前持大悲咒,祈盼菩萨的指引,能够早日找到具有经管规模的丛林寺院能力之理想人选。
这般地巧逢机缘,再加上诸多的因缘和合,於是,我们有了法鼓山。
1. 分会历史
法鼓山文教基金会香港分会创於一九九四年,前身是法鼓山文教基金会香港办事处。
2. 与台湾法鼓山的关系
是台湾法鼓山设於香港的分会,由圣严法师的皈依弟子成立。本会从一九九四年的一个小房间、一九九六年湾仔的一个大厦单位,发展到现今的九龙荔枝角会址,随著本港信徒求法日多,各类弘法活动亦相应增加,现会址经过一再扩建,成为目前占地五仟多平方尺,兼具讲堂、禅修中心的都市道场。为大众在烦嚣闹市中,提供修心学佛之清凉地,接引无量众生共行菩提道。
3. 宗旨
一九九七年,本会正式向香港政府注册,成为非牟利慈善团体。本会秉承佛陀遗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宗旨,以圣严法师倡导「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