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馬丹拿集團前身為巴馬丹拿香港。 它可能是東南亞區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建築及工程事務所。
巴馬丹拿集團現聘用了超過一千二百名職員,並於香港、澳門、新加坡、越南、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成立分區辦事處。 同時,集團亦於印度、中東、紐西蘭、夏威夷、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成立聯營辦事處,為各地工程提供全面的建築、結構及機械工程、城市規劃和項目監督等服務。 此外,集團也設有平面設計、模型製作及攝影等專業指導部門,為客戶提供更完備的顧問服務。
目前,我們除了致力創建優質美觀的建築物和為客戶提供完善的服務外,我們亦配合發展的社會環境,為社區提供解決種種社區問題的方法,此方面的顧問服務在人煙稠密的社區更顯重要。 事實上,我們已不斷克服各類困境,化危為機,以提供完善的建築設計和服務為旨,以創出新的高峰為標,繼續服務各社區。 |
巴馬丹拿集團的發展始源,可追溯至一八六八年威廉賽爾維William Salway在香港成立其第一所建築事務所。 一八四二年英國政權管治香港後,並沒有周詳的城市規劃,但隨著社會發展,經濟起飛,社區人士對瑰麗建築設計的需要日增,促進了賽爾維先生展開其建築事業。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卡文巴馬Clement Palmer和亞發丹拿Arthur Turner加入賽爾維先生的建築事務所,更豐富了他們的設計,當中採用維多利亞式設計的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Beaconsfield Arcade和第一代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更是馳名至今。(圖1, 2)
隨著戰前發展飛快的經濟需要,巴馬丹拿為區內多所重要銀行創建日趨華麗宏偉的總部大樓。 同時,被匿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結婚蛋糕」的香港會所亦於當時落成。(圖3)
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經濟復甦之時,巴馬丹拿隨著經濟重心和客戶的遷移,於一九二零年代中期在上海成立辦事處。 其後,公司承擔了上海黃埔灘岸上多座大樓及二十多座商業和銀行建築的建設工程,使這個經濟中心更顯繁榮。(圖4) 當中於一九二三年建成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部,是當時最後一座以全古典設計為題的大樓。 以後的建設已日漸受歐洲現代主義影響,其中著名的和平飯店和中國銀行大廈便於約十年後落成。(圖5)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公司對在上海發展的信心漸減,更於一九三九年關閉上海辦事處,直至五十多年後才重開。 至此,公司拓展了印度和馬來西亞區的業務,並於一九三九年建成了馬來西亞的新山皇宮Johore Bahru。(圖7)
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地區復甦以香港為先。 而當時的建築雖偶有突出的設計,但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是以紀念性和較暗淡的色調為主。(圖8,9) 及至六十年代得到建築風格的沖擊,才見新的景象。 隨後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持續發展,結合巴馬丹拿重效率和素質的理念,為香港中區商業中心創建了許多著名的地標。(圖6)
配合香港辦事處的發展,公司亦由五十名職員增聘至四百多名員工,服務範圍也擴展至教育機構和住宅樓宇設計。 至一九八零年代,更加入了機電工程的顧問服務。(圖10)
繼香港辦事處的蓬勃發展,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區辦事處亦相繼展開。 一九七三年成立的新加坡辦事處,於八零年代前已掌管這個美麗獅城的發展,為其海岸建設提供專業的服務。(圖11)
於八十年代成立的泰國辦事處,在踏入九十年代中亦隨公司發展至擁有一百五十名職員;同時,巴馬丹拿也於台灣、上海、吉隆坡及印尼設立辦事處,以參與各城市的發展及為各地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圖12)
至九十年代,中國發展迅速,上海辦事處擴張至超過一百五十名職員,為香港、新加坡和泰國的客戶管理國內二十多個重要商業建設項目。直至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情況才有所轉變。
至一九八二年,巴馬丹拿集團成立,並改變了過去合伙公司運作形式。 此股權公司的運作形式除了可統一整個集團的營運方針,更可確保集團內資源分配,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佳的服務。
在迎接二十一世紀之時,亦是我們再次重組資源的時間。 雖然,我們所僱用的員工只餘下六百多名,但我們已經為創造更優質的建築和下世紀的發展作好準備。 同時,我們將業務拓展至印度、中東和菲律賓,擴寬服務範圍,印證我們對前景的信心。 自一百三十八年前的獨資公司至今日接近一千一百名職員的巴馬丹拿集團,我們全都盡力工作及享受我們努力得來的成果。 面對未來,我們定會全力奉獻我們的專業知識和服務,與亞洲區的未來共同前進。
[email protected]
28/F OTB Building 160 Gloucester Road Wan Chai, Hong Kong
283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