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運動與血氣

59 1

運動與血氣
血氣的重要:
    自古至今,關於“血氣”一詞,有很多著作提到。孔子《論語。季氏》篇,指出人分三個階段,少年時是“血氣未定”,壯年時是“血氣方剛”,老年時是“血氣既衰”。血氣在一生中有週期性特徵。你會覺得年青時玩通宵後,一早上班都完全沒有問題,就是因為壯年期血氣非常旺盛,好似有用不完的體力,身體很好。但現在早上起床,經過一個晚上休息後覺得精神飽滿,血氣旺盛,但工作半天至午飯後經常有睡意,血氣開始不足,到下班時更加有筋疲力盡之感,很想回家休息充電。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感,因”血氣”隨着年齡增長,就越來越不足。世界上香港人可以講是最勤力的人,因香港寸金尺土,分秒必爭,在這繁榮城市裡每人都不斷努力工作為求升職加薪,跟本沒有考慮到健康問題。現在香港有很多人都在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身體沒有明顯及即時問題,但在中醫角度上,其實身體在不平衡狀態,時間久了會發展出慢性病出來,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高、心臟病、中風等都是常見疾病。要保持健康形神關係,其實很簡單,只需定期做運動保持形體壯健,及有均衡的飲食補充足夠水谷精氣就可以。中醫學中的形神關係,實際上就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形體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是體,是本;神是生命的活動及功用、有形體才有生命,有生命才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而人的形體又須依靠攝取自然界一定的物質才能生存。所以說︰“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神明論》,“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神的物質基礎是氣血,氣血又是構成形體的基本物質,而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以及氣血的營行,又必須受神的主宰。這種“形與神”二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關係,稱之謂“形與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附,二者相反相成,不可分離。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証。
    中醫學理論中的形神統一觀,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以及診斷治療的重要理論根據。故曰︰“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素問‧遺篇‧刺法論》“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索間‧上古天真論》“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

均衡的飲食:
    現時有些人流行減肥,節衣縮食,盲目減肥節食﹗古人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應定時進食,否則會傷身。年青時血氣充盛,食幾多都不怕肥?基本上人好像一坐生物化工廠,完全自動化,只要我們沒有偏食,供應充足,血氣自然充盛,人身體自動選擇有益物質儲存在骨髓,五臟六腑,肌肉甚至皮毛“髮為血之余”,再多餘及有害物質,也會自動排出體外。除非身體正氣不足,身體差了,即血氣不足,也代表沒有能力排出多餘及有害物質俗語常聽到“排毒”。因此身體某部位有脂肪積聚,即暗示身體血氣不平衡。

定期做運動:
    運動可使血氣營運,通經活絡,《黃帝內經》”形勞而不倦”指要經常勞動身體,而不可過於粗勞至筋皮力盡,但是又不可以每天留在家中什麼運動都不做,中醫認為久坐會傷氣,正所謂物極必反,任何動或靜活動都要適可而止。運動不會直接增加身體本身血氣能力,正確來說反而會消耗一定量血氣。但透過持續有氧運動,可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強化心肺功能,提升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人體排毒能力,因此是有利多於弊。

有氧運動的效果:
在心血管方面改善 :
1.       增加血流
2.       降低靜態心率
3.       增加最大攝氧量

在生理上改善 :
1.       增加毛細管數量
2.       增加線粒體數量及體積
3.       促進氧化酵素活動 

Conclusion 結論:
    任何人做適量運動都很定對身體有益,使人保持血氣平衡,身體自然健康。適量運動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及運動目的,制定切合實際情况需要的訓練計劃,要慢慢循序漸進地增加抗阻力及訓練時間。在訓練期內,需要按教練制定好計劃完成動作要求即可。初諧段客人經常犯錯的地方,是急于求成,在訓練其間節食,無節制地增加訓練動作,訓練組數,延長訓練時間,更大大加强訓練强度,導至訓練過度,身體受傷,需要休養一段較長日子。此舉不但阻碍自己體形發展,及運動目的,更使之前訓練白費,需休養後從頭開始,就太可惜了!最後希望人人都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每人都可以保持長期而持久的運動習慣。使身體激素水準會發生某種程度的“優化”現象,表現為身體回應幅度更加精確,機能更加節省化。可使體適能保持在最佳水平。 

Reference參考資料:
1.       人體使用手冊,吴清忠著,花城出版社,2006.1 (ISBN 978-7-5360-4631-3)
2.       健美完全手冊,龔明波,李仕美,震宇著,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 (ISBN 7-81100-475-5)
3.       中醫學基礎,王新華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7 (ISBN 7-5323-3699-9)
4.       http://www.lzcu.edu.cn/jpkc/d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