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區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也是香港人口最多的住宅區域之一。曾經稱為青山區,於1980年代更名。屯門區南面的青山灣於20世紀70年代起被填海,連同周邊沿岸一帶發展成屯門新市鎮。屯門區包括的範圍,除了整個屯門新市鎮外,還包括藍地、亦園、大欖涌、掃管笏、稔灣、龍鼓灘、爛角咀等等地方,另外還包括大小磨刀、匙羹洲、龍鼓洲、沙洲等細小島嶼。屯門位於新界西,瀕伶仃洋,隔海與澳門相望。據考古學家研究,遠在新石器時代,屯門一帶已有少數人口聚居,是一個重要部落。至唐末,中西貿易漸趨頻繁,商船往來如鯽,並多泊於屯門以作補給。唐室為保障商船安全,遂駐兵屯田,屯門因此而得名。唐以後雖朝代興替,但屯門作為中國南方對外海上交通重要樞紐的地位卻歷久不衰。五代時,南漢於屯門設靖海都巡,並且建立軍寨;宋代置巡檢司緝捕海盜;明朝建築墩台與汛房分別駐守;明朝中葉,葡萄牙人曾佔據通往珠江三角洲海道,並於屯門設立營寨,後來終被廣東水師擊退。清朝年間,屯門發展為一個漁農之鄉,居民多以捕魚為生,屯門谷更是遍地鹽田。及至一八九九年,屯門尚未建築馬路,陸上交通不便,只賴水路運輸。青山灣當年荒涼一片,只有茅寮數間,漁戶三兩,居民靠石隙澗泉充作食水飲用。舊墟新墟為當時市集,但新墟人口只有二百五十人。屯門新市鎮發展始於六十年代,及至七十年代正式展開大規模的拓展工程。時至今日,發展藍圖面積達二千二百多公頃,總面積與九龍半島相若,其中二百多公頃從填海得來。短短三十年間,屯門區人口由當初二萬增至現時的約五十萬,發展之速,實令人驚歎。屯門區初期以住宅及工業雙功能發展模式為主,並發展成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理念的新市鎮,及後工廠北移中國內地,區內就業職位減少,加上區內人口大部份由市區遷入,所以較多居民選擇於區外工作,今日的屯門區可謂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現時已經約有488,831人居住。相關知識: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