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香港腳的形成

107 1

足癬,古籍稱之為臭田螺、田螺皰,俗稱腳癬、腳濕氣、腳氣、香港腳、運動員腳等,是腳掌表皮受真菌感染長成的一種癬類皮膚病。

足癬在生活中通稱為香港腳,而且更多人只知道香港腳,卻不知道足癬。

香港腳名稱來源與英國派軍駐港有關。清朝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割讓香港給英國,駐軍佔領香港時,由於英國軍人習慣在乾燥的歐洲生活,來到潮濕悶熱的香港,很多軍人的腳掌都患了不明皮膚病,長了許多細小的水泡,有些紅腫化濃,奇癢難忍,但歐洲醫生從未見過此種病,就將其視為香港的一種流行病,並命名為香港腳(Hong Kong foot)。

隨著西方醫學在華人地區的發展,早期的翻譯名稱「香港腳」就取代了「足癬」,成為最通行的名稱。

真菌喜歡潮濕溫熱的環境,當皮膚一直保持在潮濕的狀況,表皮尤其是腳掌最容易孳生真菌,當真菌大量繁植並入侵皮層,便誘發足癬。

腳掌潮濕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腳掌容易出汗;洗完澡或游完泳,沒有確實把腳掌特別是趾縫擦乾;穿著包得緊緊的鞋子如高筒運動鞋;穿著吸汗力差或透氣不好的襪子;身處炎熱或潮濕的環境。

常見感染部位為腳趾之間,癥狀表現為局部瘙癢、皮膚起泡、剝落或龜裂,皮膚破損還會導致暴露的皮下組織腫脹和感染。感染還可能擴展到全身其它部位,如腋下、腹股溝等。

足癬感染最容易在黑暗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發生。所以,當心公共更衣室等消毒不良的場合、勤換洗鞋襪、改穿透氣性好的鞋子等都有利於防止足癬。

一般使用抗真菌藥,如咪康唑(m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特比萘芬(又稱蘭美抒,terbinafine)等治療;另外局部外用角質溶解劑如水楊酸。外用藥很多時候不能徹底治愈足癬,特別是很多病人把瘙癢減輕誤以為治愈,自行停止用藥。治療期間,病人換下來的襪子、內衣和床上用品應用熱水(60oC以上)燙洗,以減少傳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