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馬仔」的由來..~

853 1


我們常吃的「馬仔」,在台灣叫做「沙琪瑪」,在大陸叫做「薩其馬」或「塞利馬」,原是滿洲的糕點,滿族人祭祀時不可缺少的祭品,也是喇嘛常用的點心,滿清入關後傳入北京,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漢字,是滿文「好吃的點心」的意思。
在坊間流傳著很多種不同有關「薩其馬」之由來的傳說,而最可靠的說法是「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在滿語裡,「薩其」是「薩是非」、「馬拉本壁」的縮音,擁有「切」的意思,是因為「薩其馬」屬於一種「切糕」,再加上「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在滿文字典中,薩其馬是由胡麻及砂糖製成的一種砂糖果子(漢語稱為金絲糕)。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沙其馬」、「賽其馬」等等的稱呼。
薩其馬以其鬆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贏得人們的喜愛。滿洲入關後,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時至今日,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
薩其馬傳到廣東一帶後,經過改良就成為今日香港常吃到的「馬仔」,因為香港人愛賭馬,老馬迷愛說口頭禪「食馬仔,贏馬仔」,遂稱為「馬仔」。
馬 仔的主要材料是雞蛋、麵粉、發粉、麥芽糖、牛奶、油和糖。用雞蛋搓粉糰,加入發粉和牛奶。粉糰經發酵後,將粉糰壓薄然後折疊,切成細麵條,抓散後再丟到油 鑊裡面去炸,麵條經油炸後會膨脹起來,炸到金黃色就可以撈起,放在盤上。倒入麥芽糖和蜂蜜做的糖漿,均勻地攪拌讓糖漿沾上到炸麵條的表面。將冷卻後的炸麵 條放到長方形的盤裡,壓實後就可以切成方塊,就完成了馬仔。此外,還可以依喜好,加入核桃乾或葡萄乾。
好吃的馬仔要有蛋香,全蛋馬仔特別好吃,糖漿不黏牙。新鮮做的馬仔鬆化,香脆又不會靭,沒有油膉味,甜而不膩。但當中熱量較高(脂肪含量約54%或一件約200卡路里)。縱然薩其馬味美可口,但仍應盡量少吃而為健康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