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8DB
  2. 表演藝術
  3. 舞台科藝

崑劇又稱崑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

此資訊已過期,不保證資訊準確性 更新於: 2008-04-22 刊登者: hkipcc
詳情內容


崑劇又稱崑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早在元末明初,在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一種稱為「崑山腔」的南方聲腔流行;明嘉靖年間(1522至1567年),有太倉魏良輔等人,以原崑山腔為基礎,吸收海鹽、弋陽、餘姚等南曲聲腔的長處,並吸收北曲曲牌,豐富唱腔及旋律製成一種新聲腔,是為崑曲,當時也稱之為「水磨腔」。

崑曲原以清唱為主,後來,梁伯龍(辰魚)選用新聲腔編寫《浣紗記》等劇於舞台演出,崑曲便迅速風行於全國。明末清初為崑曲全盛時期,曾獨佔我國戲曲鰲頭近二百年之久。清中葉後,花部(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將崑曲稱為雅部,而將京腔、秦腔、梆子腔、二簧調等稱為花部,以示崑曲之優雅)興起,徽班晉京,漸漸形成通俗而多姿的京劇,漸漸取代崑劇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崑曲走向式微。本世紀二十年代初,因熱心曲家如穆藕初、徐凌雲等出資,俞粟廬等策劃,以清末碩果僅存的全福班崑劇老藝人沈月泉、沈斌泉、陸壽卿、尤彩雲等為教師,在蘇州開辦崑劇傳習所,培養傳字輩一代崑劇藝人,後參與舞台演出者有四十人,各有所成,使崑曲命脈得以延續。抗日戰爭爆發,崑曲再遭式微之運。傳字輩藝人,或改行或以教唱為活,只有少數人如周傳瑛、王傳淞等堅持舞台演出。五十年代之後周、王二人以改編演出《十五貫》一劇,轟動全國,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美譽,使崑劇復甦。現全國有專業崑班七個,活躍於海內外。


相片
聯絡資訊 此資訊已過期,不保證資訊準確性
https://88db.com.hk/Performing-Art/Theatre-Technical-Art/ad-22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