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娃娃魚為何得名?

259 1
娃娃魚的資料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大鯢
學名: Andrians davidianus
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分類: 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
分佈:  長江、黃河、珠江流域中下游及其支流所流經的地區。
棲地: 水質清澈、水流湍急、水溫低之山澗溪流。
食物: 肉食性以魚、蛙、蟹、蛇、螺、蚌、水生昆蟲等。

俗名:娃娃魚 (目前最重的一隻14.9公斤,114.5公分), 人魚,孩兒魚,狗魚,鱈魚,腳魚,啼魚,臘狗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瀕危等級:瀕危
生態環境:山溪或水潭中
海拔上限: 2800 【海拔下限】: 100
致危因素:因為貿易被捕獵,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作為食物被捕獵,回游被切斷,環境污染
保護措施:人工飼養,人工繁殖,國家級等級,已有保護區
國內分佈:河北, 山西,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陝西, 甘肅, 青海

娃娃魚結構

娃娃魚[大鯢],娃娃魚可不是魚類,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娃娃魚的樣子長得很怪,  頭大、扁圓而寬,嘴也大,眼睛很小,後面拖著一條側扁的大尾巴。娃娃魚外形有點像壁虎,又像鯰魚,所以人們就稱牠為「魚」了。娃娃魚身體呈棕褐色,皮膚潤滑無鱗,長著四隻腳,前肢五趾,後肢四趾,稍有蹼,又短又胖,全身光條條的,佈滿粘液,前肢很像嬰兒的手臂,叫聲也很像嬰兒。因此,一般人都叫牠娃娃魚。 



歷史

在中國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下游的山川溪流中,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它的叫聲酷似小孩的啼哭,所以一般又稱它為娃娃魚。它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早在2000年前已有不少書籍提到「鯢魚有四足,如鱉而行疾、有魚之體、而似足行、聲如小兒啼」。由此可見,大鯢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大鯢的心臟構造特殊,已經出現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生活習性


娃娃魚的生活習性很奇特。生活在大山區清澈、湍急的清涼溪流中,棲息在巖洞或石縫中間。

洞內寬敞平坦,白天睡覺,夜晚出來活動。牠一般生活在海拔100-2000米的水流湍急、水質清涼、石縫和巖洞甚多的山區溪、河中。白天常潛居於有洄流水的洞穴內,一穴一尾。


娃娃魚雖名為「娃娃」,實際上是性格兇猛的肉食動物,以蟹、蛙、魚、蛇、蝦、水生昆蟲、鱉或鳥、鼠類為食,飢餓缺食時也吃比自已弱小個體同類。娃娃魚的牙齒不能咀嚼,牠張開大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後在胃裡慢慢消化﹔將其內臟挖去一個小時,還能照樣爬動咬人。牠的壽命雖不及海龜、鱷魚那麼長,但牠的耐饑力很強,飼養在清涼的水中二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而且也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年。牠們捕食主要在夜間,常常守候在灘口亂石間,發現食物經過,即張開大口,囫圇吞食。


娃娃魚像青蛙一樣,冬天不吃東西進入冬眠。河南省盧氏、欒川、西峽、魯山等伏牛山腹地的縣區,山高谷深溪流多,是中原地區繁殖生長娃娃魚的最佳環境,因此娃娃魚能在這裡歷代相傳,繁衍不衰。


繁殖
  6-8月為繁殖季節,卵產於緩流石頭上,體外受精,21天左右自然孵成,幼體生長緩慢。每尾產卵300枚以上,卵呈念珠狀,部分雄鯢將卵帶繞在背上。


雌鯢產卵於岩石洞內,一次產卵300 多枚,產下卵後就自由自在地遊玩去了,剩下的撫育第2 代的任務就交給了雄鯢。雄鯢把身體曲成半圍狀,將卵圍住,以免被流水沖走或遭受敵害,直到孵化出幼鯢,雄鯢才肯離去。


分佈狀況

中國大鯢原產地自然分佈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四大區域:一是湖南張家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縣、神農架;三是陝西漢中;四是貴州遵義和四川宜賓、文興等地。其他零星分佈於湖北合峰、恩施,江西靖安、廣西柳州、玉林,甘肅文縣,河南盧氏縣、蒿縣等地。據統計,大鯢自然資源蘊藏量約為9萬尾,以丘陵山區資源量為多,在經濟發達地區由於工業污染的加劇,資源更顯不足。



相關知識:
白點蟲 (又稱白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