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畢加索的生平及名畫介紹

771 1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種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雜技演員之家》

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表明其創作已轉入立體主義階段。他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公開向文藝复興以來确立的審美法則進行挑戰。畫中沒有任何 情節,沒有具體環境描寫,只有幾個面的結構。這類作品在不模仿客觀物象 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幾個方面,並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韋勒像》、《靜物與藤椅》等。

                                                 《亞威農少女》

1915年以后,他的畫風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1922年的《競跑》、《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氣勢,是這種轉變的 代表作。《坐著的女人》創作於西班牙內戰時期,反對佛朗哥政權。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他不滿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鎮濫殺無辜平民的悲憤之 情。

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后,他堅持愛國主義氣節,在巴黎閉門作畫,拒絕法西斯利誘。1944年他參加了法國共產党,表示要把繪畫當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擊敵人。大型油畫《尸骨存放所》就是通過對納粹集中營的描繪,表示了對法西斯獸行的憤怒譴責。

20世紀50年代初,他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他的一幅《鴿子》版畫,被選為巴黎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標。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朝鮮的屠殺》和 《戰爭》、《和平》等,不僅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語言描繪了好戰者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及人類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亞威農少女》成就畢加索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 他的極端變形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 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畫作─【格爾尼卡】的歷史背景:

當西班牙內戰發生於一九三六至三九年,畢加索在震驚憤怒之餘,一九三七年就開始繪製《格 爾尼卡》。「格爾尼卡」是西班牙歷史名鎮巴斯卡恩(Biscayan)的一個小村落,在三七年四月廿六日,竟被西班牙的法西斯主義者佛朗哥在德國納粹空軍 協助下,用飛機轟炸和機槍掃射,女人和小孩一無倖免,而恰巧當時有一小隊外國新聞記者無意中路過該村,慘事因而舉世皆知。

畢加索是在一九三四年最後一次回到西班牙,那是在內戰爆發前兩年,此後他再沒有回到自己家鄉。但像所有被放逐的藝術家一樣,鄉土仍是其創作靈感的源泉。而《格爾尼卡》可說是畢加索對西班牙內戰的一個反應。


                                  《格爾尼卡》
這巨幅油畫並沒描繪飛機轟炸的殘酷場面,也沒有正面出現法西斯的猙獰面目。畫由七組符號化的形象組成,兩個動物和和六個人物,雖然寥寥數筆,卻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關,其實水乳交融,且隱藏着深奧的含義,不少人為破譯這些密碼般的圖像,絞盡了腦汁。

畢加索對 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過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 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裏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裏都這樣做……。” “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全幅畫完全以黑白兩色處理,通過線條有力地構成一個畫中的三角形,中間則見被矛刺中的傷兵,在馬蹄踐踏下瀕死哀嚎。這幅作品表現出撕裂人心的哭喊,以及痛入心肺的悲鳴,但有一種無言以對的虛空。

畢 卡索並不想表現當時格爾尼卡的悽慘恐怖情景,畫主要部份是一位伸張手臂的婦人,牛及重傷的馬。他也畫了多次修改的素描才開始在畫布上繪製,就在繪製時也做 無數次的更改。他說:“一幅畫並不事先有定稿,而是在製作時因個人的思潮的改變,畫也不斷的更改。就算是畫成之後,畫也隨着觀者的思想而轉變。”

畫面由左,中,右三部份組成,是古代宗教畫的三聯式(triptych)。

畫 的中央是一匹受了重傷將死的馬,身體向右,頭卻向左邊,臀部紮了一根是鬥牛用的長矛,一條腿已經跪下,象徵着無辜的垂死的受難者。它極度痛苦,仰天長嘯, 如一把鋒利劍的舌頭,好像是對戰爭的 聲討,眼睛化成兩個圓圓的圈,是對敵人的怒視.。在畢卡索最初的畫稿中,這匹馬倒在地上,蜷縮一團奄奄一息;但是在定 稿時卻挺立起來,不僅表示了人民不可屈辱,而且居在畫面的中間,像是回光返照,顯得格外悲壯,更震撼.。馬身,馬腿都佈滿報紙組成的密密麻麻斑斑點點的小 字,是新聞報章傳來私震驚消息,是對法西斯主義的聲討,有一隻手把報紙中間撕破,要揭示這場慘無人道的屠殺背後的黑幕呢?還是要暴露此宗駭人聽聞的罪行?

馬 頭的上方,是一隻眼睛,發着不規則的光,參差不齊,閃爍可覺,寒氣逼人。原來這是一個太陽,畢卡索在最後完稿時加進一隻燈泡作的瞳孔。 他的用心是什麼有人 說這代表上帝的眼睛,暗示着罪行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上帝引證.也有人說燈泡標誌現代技術,他?之作畫的巴黎 博覽會的主題就是現代科學技術,而正是這現代技術被利用製造了這場大屠殺.還有人說燈泡就象徵着燃燒的炸彈。它的確切含義畢卡索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因為藝術就要給觀賞者廣闊想象的空間,創作也要給研究者自己理解的餘地...

狂馬的右邊的女人的頭,畫法極簡練,寥寥數筆而 她表情驚恐。注視前方彷彿是從一個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側的手已經完全變形了,另一隻手從頭頂伸出,舉着一盞煤油燈,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 她是發 出光亮?還是在茫茫黑夜中尋找屍體?或是參加哀悼的儀式?沿着一個大的三角的斜線上是一位匆匆逃逃亡的女人,是整幅畫中最完整最詳細的部份。她赤裸上身, 沒有穿鞋,一隻斷掉的左腿留在畫的右側,她屈着身體,垂着雙手張皇失措,拼命地逃跑,同時眼睛又緊緊注視着上前方落下的炸彈。這個婦人形象是取自魯本斯的 名畫“戰爭恐怖”。

馬的下面,是一個身體被炸碎了的士兵雕像。畢卡索說是代表在白色人種大掃蕩中被摧殘的人性,仰面朝 天,沒有頭以下的部份,一隻手強勁朝前伸;另一隻手卻在遠處握着一把斷掉的劍.手的上方。一朵小花是畫中唯一象徵着美好。在畫的初稿,戰士有完整的身體, 朝右方倒着.,可是最後也所有其他形象一樣朝着左方,使整個畫面更加統一,讓觀眾的視線從左向右,而集中在上方炸彈掉下的方向。

在 畫的兩側,右邊是一座燃燒的小屋,一位倒在火裡的婦人,她仰面高高地伸展雙手,在絕望地呼叫,掙扎着求救。她的上方有一個小小的窗口和右邊的“上帝的眼 睛”互應,婦人身體的下半部分用一塊燃燒的木板遮住了,不像在初稿裡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更能表達婦人身陷熊熊大火之中,給畫面留下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間。

畫 面的左部,對應着另一位婦人,她跪在牛前,臉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彈的方向,手裡抱着死去的孩子,張大着口,悲痛的吼叫,.和右邊的女人一樣,她的眼睛也離開 了正常的位置,化成眼淚的形狀,正如欲哭無淚的表現。這個組合取材於古義大利畫的“哀痛的聖母”。米開朗基羅就有一幅極著名的雕塑“哀悼基督”,直立而坐 的聖母和橫抱的基督屍體構成一個十字,俱有極大的震撼力。

最讓人不可理解引起爭議的就是那頭牛了。它的身體大部分已經淹 沒在了黑暗中,只看得清牛頭。有人說,這是西班牙的標誌,因為鬥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畢卡索也多次在他的繪畫中用牛代表西班牙。可是它的表情為什麼不像 其他形象,是那麼泰然自若,冷漠無情?所以有人說他是代表獨裁者佛朗哥Franco,是法西斯的代號,更有的人從它的臉上看到了勝利的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