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從前十分流行的粵曲,它的起源和歷史到底是什麼??

87 1
還記得從前外婆常常帶我去看粵劇,小時侯的我覺得十分有趣。
演員們穿著華麗的戲服,在舞台上表演,覺得好看極了。
但到了現在,粵劇已經漸漸被人忽視,沒有了那時的熱愛了!



粵劇(又名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種, 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間,明清兩代已見傳演,最初的演唱語言是戲棚官話,後來漸漸演變成粵語。粵劇在廣西、香港和澳門最常見,而且十分流行。

粵劇融合了中國其他戲曲,例如弋陽腔、崑腔等。清朝末年,粵劇開始出現廣州方言,因為文化人想利用粵劇作為宣傳革命的途徑,所以為了令廣州人更容易明白,於是加入大量廣州話。粵劇早期多在戲棚內演出,戲棚內設置神像、安放神壇供奉神明。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早期的戲班藝人為了方便互相聯絡和安排與班主訂立合約,便在佛山成立一個行會組織,名瓊花會館。瓊花會館附近設有瓊花水部,是戲班的紅船用來停泊的地方。所謂紅船,是一艘用木造的帆船,船身大部分髹上紅色。紅船的主要用途是運載戲班成員及戲箱,戲箱裏有服裝、裝飾等在舞台上使用的物品。以前粵劇班經常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演出,往來只能靠船,所以大部分時間都要在戲船上食住,後來戲院漸增,而且交通工具日益發達,紅船作用消失,就被淘汰。
清代咸豐年間,瓊花會館被清政府燒燬,令粵劇沉寂一時。粵劇同業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建立 「八和會館」(和合八方之意),積極推動粵劇發展。抗戰期間,粵劇工作者紛紛移居港澳,於是粵劇分別在省、港、澳三地發展。 

四十年代初,粵劇名伶薛覺先和馬師曾專心致志地革新劇,無論在題材、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均作出很大的貢獻。另馬師曾設立西樂部,引入大提琴、色士風、梵鈴等西洋樂器。早期的粵劇是沒有女藝人演出的,無論是花旦或是小生,都是由男藝人扮演,直至後期才有女藝人在戲班演出。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有不少粵劇愛好者以唱粵曲作為生活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