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鋼琴詩人 - 蕭邦

183 1
                                                          
蕭邦 ( Frederic Chopin,1810-1849 )有「鋼琴詩人」的美譽。父親是法國人,僑居波蘭多年,母親是波蘭人,很愛唱歌。蕭邦一直把波蘭視為自己的祖國,波蘭人也把蕭邦當作他們的民族偉人來崇拜。在十九世紀,華沙的一份報章刊登了一句話:「上帝把莫札特賜給了德國人,卻把蕭邦賜給了波蘭人。」  由此可以證明蕭邦在波蘭人心中地位。蕭邦從四歲開始彈鋼琴,八歲時首次華沙在公開演奏,十二歲 時,他已成為聞名波蘭的小鋼琴家了。人們驚異於他的才華,把他稱許為 「第二位莫札特」 。當時華沙音樂院院長兼作曲家艾爾斯納( Joseph Elsner ) 預言蕭邦將來一定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藝術家,留名於波蘭的文化史冊上。艾爾斯納把蕭邦收作自已的學生,教他音樂理論和作曲。後來,蕭邦中學畢業後就進入了華沙音樂學院,繼續學習音樂。蕭邦十四歲便出版了鋼琴四手聯彈輪旋曲,並且經常在歐洲各城市演奏,所以到了十九歲時,蕭邦已是位名滿歐洲的青年天才鋼琴家了。
風格
1810年,蕭邦出生於波蘭華沙附近,童年生活快樂又單純。年幼時,已表現超卓技藝,有神童之譽。他入讀華沙第一音樂學院,19歲已創作了一首弦樂組曲。蕭邦的音樂風格,深受波蘭民間音樂影響,《瑪祖卡舞曲》即是一個例子。蕭邦的圓舞曲以及協奏曲裡,隨處有瑪祖卡舞曲的影子。《E小調第一協奏曲》就是一例。
同時,他亦有採用其他波蘭舞曲為創作素材。波蘭舞曲源自十七世紀的傳統宮廷舞,格調富麗堂皇。在這些樂曲內,他始創了各種影響深遠的鋼琴演奏技巧。
愛國情懷
蕭邦身為波蘭人,常以波蘭文化為榮。儘管早於20歲時,已離開祖國,但他時刻不忘波蘭祖藉的身份。一直以來,波蘭都嘗試擺脫俄羅斯統治。1831年,愛國主義者終發動革命。不滿的情緒和時局不穩的謠言,廣泛流傳於波蘭社會各階層中。當時蕭邦雖然遠在維也納,卻十分關注華沙的戰事。他在日記內,寫下對家鄉、家人以及朋友安危的惦念:「四處頹垣敗瓦,耶士城被焚,威路斯可能死在戰壕裡…我看見馬素成為囚犯,可憐的父親正在忍受飢餓,母親無法買到糧食…也許俄羅斯人己經殺死了母親…姐姐妹妹為了抵抗強暴,慘被殺害,父親卻甚麼也做不了…我在這裡,百無一用,只能將絕望投入鋼琴中。」黑暗和絕望困擾著他,他感到無能為力。在此情況下,一般人可能已有所行動,但膽小的蕭邦卻只能灑淚終日。
作品
《B大調瑪組卡舞曲 》蕭邦一生從未間斷過瑪組卡舞曲的創作,在遠離祖國的年代裏,他更借助這一波蘭民族特有的形式來抒發思鄉之情。但他所作的瑪組卡舞曲已不單是模仿簡單的民間舞曲節奏,而是被昇華為有民族特點的「音詩」。這首舞曲於1830-1831 年間完成,由於演奏技巧不難,而音樂形象鮮明,遂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鋼琴曲。樂曲是迴旋曲式,主旋律生動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圓舞曲 》 作品 42,此曲蕭邦寫於1840年。這時他對圓舞曲的寫作,已到了揮灑自如的成熟期,鋼琴的演奏技巧發揮得更華麗。樂曲在圓舞曲音型節奏伴奏下,創造出許多性格迴異的旋律主題,相互對比,融為一曲,就像一種五彩繽紛的鮮花。

相關知識
鋼琴神童 - 孟德爾遜
http://hk.88db.com/hk/Knowledge/Knowledge_Detail.page?kid=1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