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電腦資訊: 倉頡與速成輸入法的起源

401 2
電腦資訊: 倉頡與速成輸入法的起源

相關: 電腦 | 手提電腦 | 硬碟機 | 電腦公司 | 中文輸入法 | 倉頡 | 速成 | 朱邦復 | 簡易輸入法 | 九方 | 倉頡碼 | 打字


倉頡和速成是其中兩個最常用的中文輸入法。而速成更是由倉頡演化出來的簡易版本,只要拿著一份倉頡字母表,就能輕易學會這種輸入法!


由於中國文字的數目超過一萬個,若每個字配有一個鍵盤,不但難於運用,也會影響中文輸入電腦的速度。此外,現今電腦使用的鍵盤是全球通用的,我們沒理由不順應全世界的習慣。所以,為了配合現有的鍵盤輸入中文,便出現了不少電腦中文輸入法,包括倉頡、速成及九方等。
 
倉頡輸入法,是由台灣人朱邦復於1976年所創製的中文輸入法,最初只有繁體中文版本,原名「形意檢字法」,用以解決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包括輸入輸出。1978年由中華民國前國防部長蔣緯國將軍重新定名為「倉頡輸入法」。

簡易輸入法(DOS年代的稱呼),或稱速成輸入法(中文Windows的稱呼),又簡稱作簡易或速成,為倉頡輸入法之簡化版本。其拆字法與倉頡相同,但只取其倉頡碼的首尾兩碼,而不是每個字型的首尾兩碼,所以一個中文字最長只有兩碼。此取碼法比較簡單,所以較受初學者歡迎,但用者要從大量同碼字中選擇需要的字,令輸入速度相對變慢。不過一些人已將數字碼的部分亦死記下來,使輸入速度提升。另外,由於早期已預設在Windows作業系統內,不需另行安裝,是很多電腦內最常預設的輸入法之一,所以有不少使用者。

版本演進
1977年,在台灣發表第一代倉頡,根據一萬二千字的《國語辭典》所設計。
1980年,發表第二代倉頡,僅將第一代倉頡略作調整。
1982年,發表第三代倉頡,是以《康熙字典》為範圍,選取其中四萬字,將第二代加以改良的結果。
1985年,在美國發表了第五代輸入法及字形產生器,共收集了約六萬字,同時增加一些輔助字形及修正了少許的取碼。在朱邦復工作室網站上的《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一書中提供了第三代、第五代改碼字的字碼對照表。
2002年,朱邦復在其論壇提及,倉頡輸入法最後一版本——第六代已完成,並據之設計中文CPU。因為朱先生已不理輸入法之事,轉交沈紅蓮女士照料,故倉頡輸入法至第六代改名為「蒼頡輸入法」。至2006年止,蒼頡輸入法第六代未曾公開,僅供與「朱邦復工作室」有工作關係之專家學者用。



更多: 電腦 | 手提電腦 | 硬碟機 | 電腦公司 | 中文輸入法 | 倉頡 | 速成 | 朱邦復 | 簡易輸入法 | 九方 | 倉頡碼 | 打字



相關知識:
熱門電腦網絡新玩意FaceBook教學


相關廣告:
提供專業程式編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