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紙幣,又稱香港鈔票,是港元的其中一種形式。截至2006年,香港流通的紙幣有$10、$20、$50、$100、$500及$1000。歷史香港最初的紙幣是由1845年在香港成立的東藩滙理銀行發行。在1935年政府通過貨幣條例以前,很多銀行都有發行紙幣,但這些紙幣主要作商業上的交易。政府只接受部分特許銀行的紙幣為合法通貨。1935年以後,政府授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利銀行(其後被滙豐併購)及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1956年易名為香港渣打銀行)發行5元以上的港元紙幣。而面額1元及以下的港元紙幣則由香港政府發行(政府曾短暫印行1仙、5仙和10仙(1毫)鈔票,以補充市面輔幣之不足)。1960年香港政府停止發行一元鈔票,另外由1959年開始,滙豐和渣打的鈔票面積縮小。1974年有利銀行停止發行100元鈔票,至此香港發鈔銀行只有兩家。而香港政府在1976年發行5元硬幣後,兩家銀行的5元紙幣停止發行。1985年開始兩家銀行的鈔票面積再度縮小,「大棉胎」鈔票不復存在。1993年滙豐和渣打為配合香港主權移交,於是更改鈔票式樣,取消了帶有殖民地色彩的設計。另外政府亦於當年起發行10元硬幣,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自此不再發行10元紙幣,而渣打銀行亦於1995年後停止發行10元紙幣。後來,1994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今中銀香港)亦成為香港其中一間發鈔銀行。政府原來的意思是用10元硬幣來取代10元紙幣,但市面上民眾對10元紙幣的要求仍然很高:一來因為10元硬幣很重,二來每逢過農曆新年之時,不少人都愛用新紙幣來封利是,而為免被覺得寒酸,很多人都只會在利是封放鈔票而不放硬幣。加上,自從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每況愈下,不少民眾要求政府恢復發行10元鈔票。另一方面,亦由於10元硬幣很容易被偽造,在發行後數年間政府及銀行都收到不少假硬幣,當中更不乏大量生產的個案。於是政府在2002年起,再度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10元紙幣,但另一方面,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不再發行10元紙幣後,開始大量發行20元紙幣。現時以鈔票編號計算,20元紙幣發行量最多,其次是100元紙幣。政府在1975年前曾發行1分的紙幣,其目的為方便找贖及用作繳付公共服務賬單的仙額。這些紙幣在1975年10月1日之後不再被接受為合法貨幣。2007年7月8日,金融管理局發行10元塑膠鈔票(膠鈔),是香港首次發行膠鈔。發鈔銀行政府透過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權3家商業銀行在香港發行紙幣,分別是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及渣打銀行(渣打銀行在2003年之後再沒有發行過任何鈔票)。而2002年發行的10元紙幣及2007年發行的10元塑膠鈔票(膠鈔)則由政府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鈔票印刷金管局在1996年4月代表政府從英國德拉魯集團購入位於大埔的印鈔廠,該廠隨即以「香港印鈔」的名稱經營業務。香港印鈔有限公司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擔任主席。政府繼續為香港印鈔的大股東,對該公司行使控制權。防偽鈔特徵紙張:紙幣採用純棉紙張印製,即使在紫外光燈照射下也不會反光。水印:水印是在造紙過程中形成,從紙幣的任何一面都可看見水印。水印有不同的光暗度,圖像非常清晰,但在紫外光燈照射下,水印卻不會顯現。金屬線:紙幣中夾有由上而下的金屬線,從紙幣的任何一面都可看見。透視標記:舉起紙幣背光來看,會發現紙幣兩面的特別設計彩色圖形完全重疊一致。凹板印刷:紙幣的主體圖案以凹板印刷技術印製,在印刷過程中把大量油墨留在紙張上,使紙幣有凹凸感,而且層次分明,線條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