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發展及相關事件時間簡表1590 簡生父子( Hans Janssen and his son Zacharias Janssen ) 他們兩位是荷蘭眼鏡工匠。當他們嘗試把數個鏡片安置在一筒子上,發現透過鏡片所見到的物件被放大。他們因此發明了最原始的望遠鏡及顯微鏡。1665 羅伯特 · 虎克( Robert Hooke ) 這位英國科學家透過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組織,發明「細包」一詞。他亦發表了 顯微術 / Micrographia 一書,內容是他透過顯微鏡所收集的生物顯微圖片。1674 安東 ·范·列文虎克 ( Anton van Leeuwenhoek ) 這位荷蘭科學家改進了當時使用顯微鏡於生物觀察的方法,而且透過改進的方法成為首位發現細菌存在的人。1830 約瑟夫 · 傑克森 · 李斯特( Joseph Jackson Lister ) 李斯特這位英國外科醫生改良了球面晶片所映的影像不清的問題,製做出日後「複式顯微鏡( compound microscope )」的原型。1833 羅伯特‧布朗 (Robert Brown) 這位著名的英國植物學家除了提出我們所熟悉的布朗運動( Brownian movement ) 外,還在顯微鏡的幫助下發表了他對細胞核的發現。1872 恩斯特‧阿貝( Ernst Abbe ) 這位天才的德國數學及物理學家提出阿貝正弦條件( Abbe Sine Condition ) ,從而令顯微鏡在設計過程中能達到最高清晰度。1886 卡爾‧蔡氏( Carl Zeiss ) 與恩斯特 ‧ 阿貝博士的合作,令這位醉心於鏡片製作的德國晶鏡製造者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他的鏡片公司透過阿貝正弦條件製作出世界一流的顯微鏡,為生物學界提供觀察的利器。1933 恩斯特‧魯斯卡( Ernst Ruska )德國電子工程師恩斯特 · 魯斯卡製作出全球第一部「 電子顯微鏡 ( electronic microscope )」並作 1986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對科學界邁進原子層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1953 F ‧澤爾尼克( Frits Zernike ) 德國物理學家發明了「相位差顯微鏡(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這亦令他獲得 1953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81 蓋爾德‧賓尼和海因裡希‧羅勒( Gerd Binnig and Heinrich Rohrer ) 德國的物理學家蓋爾德‧賓尼與瑞士的物理學家海因裡希‧羅勒就「 掃描穿隧顯微鏡 (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的發明,和發明電子顯微鏡的恩斯特 · 魯斯卡共同獲得作 1986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因為掃描穿隧顯微鏡的出現,令世人有機會看到分子與原子的構造,揭開了物體結構的新研究領域。而掃描穿隧顯微鏡是現今最先進的顯微 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