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畫家介紹--廖繼春

30 1
當代有好多畫家,唔知你又聽過幾多個?
唔知你又有聽過廖繼春?
他的風格和西方的後期印象派和野獸派關係最為密切.
廖繼春(1902 -- 1976)是生長於豐原鄉間的農家子弟。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返台之後積極參與畫壇的活動,三十歲以前便已經嶄露頭角,在「台展」、「帝展」等官方重要展覽會中常獲入選與獎賞。此外,他也與其他台籍畫友共同組織了「赤島社」、「台陽美術協會」等團體,相互切磋砥礪。日本戰敗後,他輾轉遷居台北,既作育英才之餘,又創作不輟,直到過世之前,畫架上仍然擺放著進行中的畫作。

廖先生的個性樸實木訥,但在畫作中卻常藉由燦爛亮麗的色彩,傳達出奔放明朗的活潑情調。他的風格和西方的後期印象派和野獸派關係最為密切,這是緣自他求學時代奠下的基礎,但畫家對於色彩敏銳的感受與掌握,使得他卓然出眾,可以說是位「色彩的魔術師」。他反覆描繪的「淡水」和「新公園」景致中,各種濃烈的色塊在畫上並置,相互輝映之中,產生一股活潑生機。一九六○年代,受邀赴歐美旅遊之後,由於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的影響,他嘗試將物象化為近乎幾何的點線面,以形式構圖和色彩搭配作為表現的重點,「林中夜息」便是一例。晚年又回歸早期以明確風景為題、物象明朗的方向,但用色更為成熟而富有韻律,在靜物題材也有類似的發展。

今年適逢畫廖先生的百歲冥誕,本院特別向台北市立美術館與廖家家屬商借二十三幅油畫、以及十六幅粉彩、素描等小品,以呈現他各個時期在不同題材上的多樣風貌,請大家來感受這位本土畫家對藝術和生命的熱情。

  畫裡描繪的是從淡水山坡街上俯瞰紅瓦白牆的淡水郵局,中段是漁船輕泛的淡水河,而線條平緩優美的觀音山,則靜靜橫臥在對岸。由於建築物的拆遷與新建的交替頻繁,像這樣的景致,今日已不復可得。廖繼春將山頂居中,與此岸的紅頂屋瓦對應,造就平穩的中軸三角構圖。前兩幅的創作時間相去不遠,內容及構圖也很接近,最大的差異只在顏色。一幅以暖色系為主,江面和天際都是溫暖明亮的黃色,近景屋頂的色彩明度和彩度都很高,爭奇鬥妍。第二張的水面與空間變成粉紅色,山與房子的顏色也暗沉下來。
   其實兩張畫的物象造型雖然清晰可辨,色彩卻絕非服膺眼睛所見的寫實,而是透過畫家想像的折射,或許也代表小鎮淡水在朝暉夕陰變幻中溫柔多變的種種風貌,這應是西方印象畫派的流風餘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