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到了國曆四月,春暖花開,大地充滿著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萬物都顯得特別清爽明朗,所以稱為「清明」。古人趁此時光,扶老攜幼同往郊外山地的祖先墳墓上清掃祭拜,充份表現出我們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流傳至今,政府亦為了紀念民族始祖黃帝統一中國的偉大功績,並表示敬仰之意,特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節候語: 「清明曬死柳,三稞麥子打一斗。」如果清明日是晴天,當年麥子必定豐收。
「麥吃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如果清明節一陣夜雨,麥子受傷最大。
「清明要晴,穀雨要陰。」如果清明日晴,穀雨日陰,預測該年五穀豐收。
「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落後。」這是說清明在農曆二月,天氣必寒,不可下種子;清明在三月則必須及時下種,不可遲緩。還有一句「二月清明採不得,三月清明採不及。」這是對採茶而言,早採茶未發芽,遲採茶則芽老葉大而少味。
「過了清明不起阪,一個渣糰少一碗。」這些農諺都是提醒農民要注意節候,對於農事不可遲延,如果過了清明節,還不犁田者,則秋收必定減少。
「雨渥狀元燈,日曝清明種。」上元日若是下雨,清明日就會晴天。
而穀雨又是什麼呢??
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好春耕完,水田裡嫩綠的秧苗正需要大量的雨水滋潤;秧苗有了足夠的雨水,才能欣欣向榮的成長茁壯。處處可說都是鳥語花香的好季節,但因此時的氣候,卻是最讓人捉摸不定的,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氣溫劇變,如何戲弄人間?見節候語。
節候語: 「春天出門真難過,一頭衣裳一頭貨。」這時出門必須注意氣溫劇變,古代做生意的人,肩挑一付擔子做買賣,為了適應激烈的氣溫變化,就得隨身攜帶衣服,所謂「一頭衣裳一頭貨」。
「做天難做穀雨天,稻要溫暖麥要寒;種田郎君盼時雨,採桑娘子望天晴。」這種情形下,老天爺也不知如何是好?要想公平適應各行各業的天氣型態,或要想討好每個人屬於自己所喜愛的氣候,壓根兒是做不到的。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有的說「清明、穀雨、寒死虎母。」兩句意思相同,都是說到了這個季節,天氣雖然和煦,但是仍然會乍冷乍寒。這是提醒人們注意衣著,以免受寒生病。至於所謂「凍死」或「寒死」,不過是乍冷乍寒可怕的形容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