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儒家對鬼採取不論的態度。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表明對鬼神有所求即諂媚行為,非君子之道。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可見儒家祭拜祖先,內在強調感念、追思之義,外在則表現以謹慎、尊敬之禮,目的在使風俗淳厚。子又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正強調人事的優先性,即人活著當以「盡人事」為優先,無暇顧及鬼神。復言:「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主張為政者,對宗教信仰當敬而遠之,勿使亂政。(以上引言見《論語》)。儒家觀點當屬不必知論者。不言鬼怪,只看重盡其在我的部分,為所當為,即無愧君子之道。佛教中陰身主條目:中陰身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在佛教看來不是這樣的。人死後,亡者的心識一旦離開肉身,在投生六道任何一道之前,其心識便會因業力及對自己的執愛而得一種稱為「中陰身」的細微身,以這種身存在至因緣成熟而再次投生為止。這種中陰身的所謂「身相」,並無實質,只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陰身並不吃用實質的飲食,而以氣味為食。中陰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將生畜牲道者,形如畜牲而身如煙色;將生於地獄道的中陰身色如焦炭,行走時是倒立而行的;將生為餓鬼者身如水色,倒退而行;當生人界者,身如金色而平行;當生天界中之色界天者身色白而行動時如上升飛行一般;當生天界中之欲界天者身色亦為金色,行時如飛行上升。以上這些是依據《入胎經》描述而說的。此外,六道中的下五道或天界之欲、色二界之生命完結時,而當生天界中之無色界者,死時即於當處成無色界,並不會經歷中陰期,故此不會有中陰身。可見中陰身與民間所說的鬼並不相同,因為中陰身不具有生前之形象,也不會顯現在一般沒有神通的人的眼前,並且也無法移動或改變身邊的器物等東西。餓鬼道主條目:餓鬼道餓鬼道,是六道輪迴中的一道,和中陰本質上不同。根據佛教所言,餓鬼和一般所說的「鬼」並不相同。餓鬼和人一樣,為六道的一部份,擁有色身(肉身);。基督教聖經所指的「鬼」是魔鬼(撒旦)或邪靈(跟隨撒旦的天使)。他們雖然有力量影響人類世界,但是最終會被上帝在哈米吉多頓大戰中消滅。聖經原文指出,人在死後就會失去所有的感知能力,也不會知道現在發生的事情,他們的思想也會停止下來,不會對現在世界產生影響。然而基督教在發展中,特別是4世紀以後,吸收了大量其它宗教的思想,因此靈魂不死和地獄等觀點出現在宗教文獻中,通靈術,魔法和偶像崇拜也隨之進入羅馬天主教。由於現在基督教教派成千上萬,大部分教派都相信人有不死的靈魂,他們或者在天堂或者在地獄或者介於二者之間,普遍的觀點是人死後,好人的靈魂就進入天堂,而惡人的就進入地獄,還有一些“暫時”不願進入天堂的就成了遊蕩的鬼。天主教中還有叫做煉獄的地方,可以讓一些罪不嚴重的人從這裡上到天堂。而巫師可以通過某種手段“呼叫死去的人跟活人說話”。很多宗教文學作品和宗教影視作品都暗示人鬼存在於世界上,並且對世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只是人眼看不到或者普通人無法感知到,只有能通靈或者有特異功能的人才能看到。例如在文藝復興時期但丁《神曲》三部曲描述的地獄,煉獄和天堂,儘管沒有聖經經文作為基礎,同樣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西方的電影如《第六感》《地獄神探》、《人鬼情未了》、《哈利波特系列》,電視和怪異小說,魔幻小說《魔戒三部曲》《納尼亞傳奇系列》中很多都是與鬼怪,魔法,通靈有關的。然而在歷史上,也有個別人或者非主流教派指出,鬼是不存在的,地獄更是無稽之談。這樣的論調完全顛覆基督教一千多年建立起來的神學體系,因此這樣的論調被看作異端,加以鎮壓。而當前的基督教非主流教派耶和華見證人根據舊約的內容推斷,也公開宣傳靈魂、鬼不存在。這一關點被某些其它基督徒接受,但是他們提出三位一體也是錯誤的觀點卻得到絕大部分教派反對。道教道教中,人死後就會變成「鬼」,《太清玉冊》捲五:「雖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遺枯骨於人間者,縱高不妙,終為下鬼之稱。故曰鬼」。道教的信徒相信某些修行多年的人(道士、道姑、雲游道人)或者仙通過一定的咒語或者特殊的符號、加有咒語的封條等,可以控制鬼的行為甚至命令鬼執行某種任務。道士道姑等他們雖然介於人和仙之間,確有能力降伏或者殺死鬼。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裡,有很多習俗都是與驅鬼避邪有關的,例如帖春聯,換門神和雄黃酒等。在道教的神學體系里,地獄中是鬼的世界,而鬼也普遍存在於人世間,他們甚至可以通過修煉達到大能的境界。但是無論鬼怎樣努力都最終不能得到“仙界的承認”而晉升到仙的水平,而最多和修煉成精的生物(像是狐狸精、蛇精、花精等)屬於一類。在道教有關的文學作品中,這類觀點十分常見,例如《西游記》中孫悟空雖然皈依佛教但是它的能力卻是從道教學來;《八仙過海》中的8位神仙幾乎都有與鬼打交道的經歷。《白蛇傳》中更是有鬼為白娘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