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善撲營緣起(原名善撲營的成立)
文:賈肇寶(京師善撲營傳人)
所謂「善撲營」,乃清朝時設立之官方摔跤機構。當年順治帝駕崩後,年僅八歲的康熙即位,由四大臣輔政。四大臣中以鰲拜獨大,勞苦功高,武藝高強,因此盛氣凌人,完全不將康熙這黃毛小子放在眼內。康熙當時事事要聽從鰲拜意見,又不夠他打,唯有暫時忍耐,精選了數十名少年摔跤手,名為陪伴自己摔跤玩樂,實際勤操苦練。後來這批少年布庫技藝成熟,成功生擒鰲拜,助康熙真正取得話事權。自此之後,清政府倍加重視和提倡摔跤,選拔八旗部隊中擅長摔跤的精英兵士編造了一個軍營,稱作「善撲營」。
清朝的建立者是後金愛新覺羅氏,到處征戰,常以布庫(摔跤手,俗稱撲戶)作勇士,衝鋒陷陣。撲戶們武藝高強,英勇善戰,長於肉搏,因此屢建奇功,被視為軍隊的中堅力量。後來,後金攻克山海關,建立了大清王朝。由於撲戶有功,因此非常得到清政府的器重,人品出眾、技藝超群者獲選進宮保護皇上,成為皇上身旁不帶刀的近身侍衛。
順治帝駕崩後,年僅八歲的康熙即位,由四大臣輔政。四大臣中以鰲拜獨大,勞苦功高,武藝高強,因此盛氣凌人,完全不將康熙這黃毛小子放在眼內。康熙當時事事要聽從鰲拜意見,又不夠他打,唯有暫時忍耐,精選了數十名少年布庫,名為陪伴自己摔跤玩樂,實質勤操苦練。鰲拜曾看過這批少年布庫練習,只覺得不成樣子,也就一笑置之,不再理會。經過數載苦練,眾少年布庫技藝成熟了,才引出生擒鰲拜的故事,鞏固了皇權。自此之後,清政府倍加重視和提倡摔跤,拔八旗部隊中善長摔跤的精英兵士編造了一個軍營,稱作「善撲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政府掌管的摔跤專門機構。
善撲營大體上擔當三項任務,一是保護皇上及皇室成員;二是為皇上及王公大臣進行摔跤比賽表演;三是培訓軍隊中的摔跤教練。經過清朝二百餘年的不斷發展,善撲營的摔跤水平不斷地提高、完善,達到巔峰,並湧現出一大批摔跤高手,名聞四海。其中著名的有關文爺(關文)、別子熊(熊萬泰)、剪子李(李謝臣)、小鬼崔(崔永福)等……眾撲戶各個身懷絕技,各有千秋。
時至民國,善撲營隨清皇朝的瓦解而分崩離析,撲戶們四散各方,精湛的跤藝隨之傳入民間,並各有傳承,尤其京津地區湧現山一大批跤壇高手,如沈友三(沈三)、保善林(保三)、雅永祿、宋振甫、熊德山、常東升及小鬼崔傳人卜恩富等。
雖然中國式摔跤發展多時,但地處中西文化交流的香港,近年來才開始接受中國式摔跤的傳入,目前方興未艾,而將中國式摔跤帶進香港的,便是卜恩富親傳弟子田長祿。田長祿移居香港多年,一直沒有親傳弟子,直到近年,才確定將原習詠春的嚴少強為入室弟子,親傳善撲營摔跤技藝,希望將這項中國傳統優良武藝代代相傳。目前,嚴少強已在香港大埔區開館授徒,誓要將 善撲營摔跤技術發揚光大!
善撲大師簡介
善撲營中曾出現不少好手,以下介紹的三位摔跤大師,一脈相承,標誌不同的年代。
1.小鬼崔
2.卜恩富
3.田長祿
1.小鬼崔
小鬼崔姓崔名熹,字永福,清朝人,是善撲營著名撲戶,官至副都統,師承頭等撲戶奪六爺。
小鬼崔最初未正式練習摔跤時,身材非常瘦小羸弱,常常生病,被人取笑是「脆骨崔」。有一次,小鬼崔邂逅奪六爺,奪六爺見他意志堅定,不屈不撓,答應教他摔跤。崔六爺針對他身體條件不足的弱點,一開始要他整天挑水、踢樹、拉腿鬆筋等,強化他的身體素質。當小鬼崔練得身體強壯了,再一步步學習種種不同的跤技,終於練得周身筋骨,似寺廟中泥塑小鬼一樣,並正式成為善撲營的跤手。
崔永福的得意絕技名名叫「三道要以大得合勒」,每次比賽均勝,每勝必克(將對手摔至休克之意),有小鬼索命之意,人送綽號小鬼崔。小鬼崔的跤衣上更繡有「永不沾塵」四字,意思是和人摔跤時,從未被摔倒,令自己穿著的跤衣蒙塵,換句話說,只有小鬼崔把對方摔倒,未嘗一敗。他的傳人有:王昆山(王二元)、卜恩富等,其中以卜恩富最為出色。崔永福晚年將善撲營所用物具,及本人所穿的三品官衣傳給卜恩富,視為衣砵傳人。
2.卜恩富
|
卜恩富(俗稱卜六),後經師兄王二元(王昆山)代師傳藝,經常與眾師兄弟如高君帝、沈友三、王二元等交流,在1928年時全國拳擊比賽中獲得冠軍。此外,卜恩富還接受了中國拳術改革家王薌齋的拳學思想,將拳術中的爆發勁、螺旋勁及內功心法有機地溶入摔跤當中。到1935年,拳術摔跤已臻上乘的卜恩富在第六屆全運會上獲中國跤中量級冠軍,「雙冠王」使卜恩富名揚天下。 |
在民國時期,卜恩富在南京國立體育專科學校(簡稱南京國立體專)任教,他的學生遍佈江南。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任瀋陽軍區拳擊教練,培養的學生有楊金亮(後來的國家拳擊教練)、陳維紀(58年拳擊全國錦標賽中量級亞軍)。在瀋陽期間還培養了摔跤名將董永山等人。1958年後,卜先生任 八一隊(北京軍區)教練,指導了一大批全國冠軍及運動健將,到1961年時,調任北京隊先農壇體校教練,培養的學生在全國摔跤比賽及北京巿摔跤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其傳人有田長祿、李寶如、高連印等。
卜恩富不但繼承了善撲營的傳統摔跤技藝,而且還滲以現代的臨場意識,形成了鮮明-的特點風格,其特點是:(一)手腳一起到,沒有多餘動作,使人猝不及防,簡捷實用;(二)使用技術動作,上、中、下三盤旋轉,勁整、舉重若輕;(三)手法上,無論底手與上手不揪固定把位,靈活多變;(四)較技時,該鬆則鬆,該緊則緊,爆發力強,鬆緊得當,踢打摔拿互錯互用。卜恩富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技術,名留青史。
3.田長祿
田長祿,1946年生於北京,在北京先農壇接受中國式摔跤系統訓練,師承卜恩富。田長祿基本功完美,速度快,爆發力強,跤風潑辣,勁力十足,跤勁重,動作幅度小而精確,擅長三角力和螺旋力,拿手絆包括鑽打、鑽抗、鑽摟、扠入、大崴、小得合、摔鞭和掙等, 特別跤絆「行禮」,更懂得難度極高的跤絆「揣花」。下盤功夫尤其紮實,穩如磐石而不失靈敏,令對手無從入手。曾於1963年參加北京巿中國式摔跤錦標賽,當時有19個區縣代表隊,3個體校代表隊,還有北京體院隊,共23個代表隊參賽,結果田長祿在最輕量級別(57公斤)奪得冠軍,當時他年僅18歲,一度是最年輕冠軍紀錄的保持者。
田長祿悟性高,又刻苦耐勞,是卜恩富的得意弟子,備受卜師喜愛。卜恩富除秘傳很多善撲營特殊手法和步法予田長祿外,在生活上也加以特別照顧,明知那個年代糧食不足,經常私人留一小碗牛肉給他補充營養,增加身體機能。
田長祿移居香港多年,一直未有找到合適傳人,直到近年因緣際會之下,認識原習詠春的嚴少強,視為入室弟子,親傳善撲營摔跤技藝,希望將這項中國傳統優良武藝代代相傳。
絆子摔法
文:嚴少強
中國式摔跤講究「絆子」,意即絆倒對手的方法。各種絆子都講求身體的整體合作,有口訣云:「眼似閃電,手似箭,腰如盤蛇,腳似鑽」,說明了全身配合的重要性。
絆子摔法(一):穿 腿 扛
手腳和腰身協調尤其重要,如此方能發出跤勁。如何才算整體協調呢?在中國跤訣中來表達個中原理就是「上綑下絆」,即上身用雙手捆著對方雙手,下身雙腳同時加上腰身的扭動,令上中下三盤合一,使出各種絆法,摔倒對方。
絆子摔法(二):三 道 腰
中國式摔跤的絆子以三十六種為主體,號稱「大絆子」。每個大絆子又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變化技巧,名為「小絆子」。有一句跤語是:「大絆三十六,小絆如牛毛」,可見一斑。不同的絆子是給不同身體條件的人使用的,可分成五大類:(一)主要以腰背形成;(二)主要以臀胯形成;(三)主要以腿足形成;(四)主要以手臂形成;(五)主要以頭肩形成。若能各取所需,各適其適,加上良好的跤架和熟練的基本功等,要摔倒對手,可說易如反掌。除非對方也是同級數的摔跤高手,到時便以經驗和臨場發揮決勝敗了。
絆子摔法(三):夾 脖 入
絆子摔法(四):叉入腰
以上示範:嚴少強、曾家俊、陳朝章和朱子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