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新的 "世界遺產" amp;quot; ~ 福建土樓

130 1


7/8 ~記載了客家人逃避戰亂四處流徙歷史的福建「土樓」,
昨日在加拿大    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中,被正式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土樓僅由黃土、禾稈及糯米等簡單材料建造,其


狀結構足卻可抗衡七級地震。這批「世遺土樓」共有46座,最古老的已有
600年歷史。有本港學者表示,土樓設計對外可防禦敵人,對內則可凝聚
社區,反映客家人就地取材的建築智慧。


共46座 泥土混禾稈糯米夯築成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即永定縣的初
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
群及懷遠樓、和貴樓;以及華安縣大地土樓群。這些土樓或方或圓,
但以圓為主,如珍珠般灑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

土樓外形有如堡壘,七八十年代曾被美國    誤以為是核子基地。
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文化資源管理教授龍炳頤表示,土樓見證客家人源遠
流長的移居歷史,以當地泥土混以禾稈及糯米夯築成,有如現代人使用的
混凝土。


中原漢人避戰遷至 組成客家民系

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
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土樓導遊林日耕聽到
這盼望已久的消息,黝黑的臉上綻放笑容。對他而言,這意味更多的
遊客,更多的錢到來,但絕不止這些。「我為我的祖上驕傲。」他說,住在現
存3000多座福建土樓裏的居民,將一起分享這份驕傲。

福建土樓初現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
次著名大遷徙相關,最早可追溯至西晉永嘉    年間(即西元4世紀)。當時北
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中原民眾大舉南遷,其中一支輾轉經江西贛州進入
閩西山區,構成福建操客家話的客家民系。


濕泥逐層壓實堅韌 環狀建築凝聚小社會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地勢險峻,野獸不時出沒,盜匪四起,土樓集居
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客家人以夯築技術,將濕泥逐層逐層壓實,配上竹木作
牆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錨固,其結構之堅韌具避抗震功能。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樓是個豐富多彩的小社會,永定承啟樓擁有384個房間,
最多時曾住過800多人。出生在初溪土樓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傳承人徐松生說﹕「土樓對建設和諧社會最有用,孩子孝不孝,會有
口碑,好的學習,壞的批評,起到教育約束的作用。」

本港工程師黃澤恩指出,福建土樓環形設計較方形設計更能節省材料,合乎環保
原則。身兼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成員的他說,大會的決定能促使當地政府
加緊土樓保育,該建築亦可吸引更多旅客觀光,帶動經濟。不過,他認為
當地政府必須管制發展,以免社區文化受破壞,他舉例說﹕「雲南
麗江古城也被列作世遺,但現時滿街酒吧,與原來的恬靜環境大相逕庭,十分可惜
。」

康泰旅行社    副總經理陳建鵬表示,福建土樓遠離市區,以往知名度不高
,到福建的遊客以港人為多,但他們很少會知道有土樓。現
在土樓被列入「世遺」,應可收到宣傳功效,他預料將成福建旅遊的新賣
點。


福建土樓介紹 ~

福建土樓又稱為「客家土樓」,通常是指閩西南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利用
模型夯築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主要分佈地區以中
國客家族群居住的福建西南山區,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

樓若依形狀分,約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
變形的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其中,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
常常兩形狀並存。該長達數千平方公尺面積且聚族而居的圓樓與方樓以
簡單幾何形建築構築於山嶺狹谷之間,人造建物與週遭翠青自然景觀
形成強烈對比。19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後,以圓土樓與方土樓為主的閩南
及廣東土樓景觀引起世界各國旅遊業注目。其中,若以上方俯視,更能顯
現出來該建築圖樣的感動力。

 圓樓圓樓為圓形的土樓,又名圓寨土樓。其用途重於防衛,因此該名稱嵌「寨
」之名。雖然該形狀的土樓不是最多,但是面積通常最為龐大。面積
最大者甚至可達72開間以上。

通常圓樓的底層為餐室、廚房,第二層為倉庫,三層樓以上的所在才為住
家臥房。其中每一個小家庭或個人的房間都是獨立的,而以一圈
圈的公用走廊連繫各個房間。這些設計,通常也是著重防禦功能。

方樓方樓是土樓中最為普及。該建物類型的特徵,是先夯築一正方形或接近正
方形的高大圍牆,再沿此牆擴展該樓其他建物。而擴建的制式規格通常是
敞開的天井與天井周圍的迴廊。這些相同建造樣式的樓層堆積起來,最
高甚至可達六層樓。最後使用使用木製地板與木造棟樑,加上瓦片屋頂,
即成為土樓中最普遍的方樓。

 五鳳樓 湖坑鎮的「福裕樓」即是一座典型的五鳳樓。五鳳樓又名大夫第、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或筆架樓。其名雖同,但有些許差
距。以兩廂房,一門樓等細部構造組成的該土樓類型,其特色是從外觀看
去通常為三凹兩突,彷彿中國古時筆架。五鳳樓主要分佈於閩西各縣與漳州。
其中,移民台灣的漳州客家人,也將其五鳳樓建築風格帶至台灣。

其他除了圓樓,方樓與五鳳樓之外。以形狀分類的土樓尚有凹字型,半圓
形,與八卦型等種類土樓。凹字型土樓主要分佈於閩南南靖,詔
安。半圓形分佈於平和與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樓則偶見於永定、漳
浦、華安、詔安、南靖和中國廣東東部。其中全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
則為道韻樓。

 建造土樓的營建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材料就地取材,由紅壤摻上竹片、砂石、糯米粉湯、紅糖、蛋清夯造而成。因
此大型的土樓需要家境殷實的人家集數代人之力才能造成。

 工藝

 結構一樓為廚房,二樓貯藏糧食堆放農具,三樓臥室。

一樓、二樓不向外開窗。三樓以上才對外開窗。

有的土樓在高處建有瞭望台。

以客家土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遷移之
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
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佈地
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
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坊間曾經傳聞1985年美國衛星照片發現中國福建西南部有數千座不明性
質巨大建築物,疑為核裝置,但沒有第三方資料支持這個說法。是年
12月,美國中情局諜報人員貝克和他有中國血統的夫人以攝影師身份前來考
察,發現這些只不過是民居建築。1986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
計一郎帶領十多人的考察組來到福建考察,回國後出版專著、舉辦展覽。福建
土樓於是為外界公眾所悉知。

1986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以土樓為圖案的「福建民居」特種郵票。

2002年1月31日,中國國務院文化遺產委員會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申報,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1689 「福建土樓」。

2008年7月初 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
世界遺產大會上,與東埔寨一座印

度教古廟、馬來西亞    兩
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遠古農耕地遺址等一同


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相關資訊 ~

世界文化遺產 - 中國萬里長城

世界文化遺產 - 中國北京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