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琴最具台灣特色的樂器,筆者個人認為是月琴與大廣絃,將它們放於首頁。月琴俗稱乞丐琴,因為以前很多乞丐,尤其失明的人以月琴彈唱來行乞,可以說是街頭藝人。依其品相配置很像是南管琵琶的簡化,一樣是四相,品則簡化成七律化的配置,因此品位音階有折衷音,聽來音律不準的感覺,筆者的月琴在品位上略做調整,後來學南管才發現,原來我把它恢復了類似南琵琶音階。從南管角度說來,使用琵琶洞簫的南管稱為”洞管”,使用月琴配笛子唱歌仔調,俗稱”歌仔管”。傳統南管人有鄙視歌仔管的現象。覺得自己高貴。台灣月琴只有兩絃,沒有南琵琶的第三絃與第四絃甲線。定音在彈唱歌仔調la調式時定音3 6,與大廣絃同樣是反線定音,大廣絃定音2 6,突顯出6的音。(月琴兩絃相差四度,大廣絃兩絃相差五度),在江湖調,雜唸調等月琴與大廣弦兩者是絕配。彈奏月琴使用撥片,有獨特的彈奏方式,尤其輪音與點挑的並用,很有節奏感,雖然只是兩絃,彈奏起來音量很大,因為常用到並絃彈奏,取其高低八度或五度音,必要時輪音由低到高把位,很扣人心弦。有時以滑動來打節奏,合奏中效果獨特。月琴彈奏在快七字調時,交替於點與快點挑的節奏上,有如馬蹄輕快節奏,極為特殊。二. 大廣絃大廣絃有獨特的音域,傳統取材自台灣盛產于河濱海邊的林頭樹頭,其輕質堅硬的特性,拉出的聲音類似人聲的哭嚎,老一輩說大廣絃要會"hmg-",其獨特的共鳴聲,聽來十足台灣味。如今的林投樹少了,尤其直徑夠大的老林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廣弦多用木料或竹材。廣絃謂之大,直徑約在五寸(15cm)以上,琴筒狀似小甕,使其共鳴時迴盪時間久一點,琴面多用梧桐,也有用福杉或台灣紅檜。琴馬用竹製,底部墊以金屬薄片,使音色低沈。也有用貝殼當琴馬,其效果亦佳,不過需選材測試。琴弦有用絲絃與鋼弦兩種,音量以鋼弦為大,音色以絲絃為柔。琴身俗稱”將軍柱”,材料使用人面竹,竹頭部分竹節對稱歪斜如人面。竹才琴身共鳴會比木製品好些。 大廣絃是筆者取材自屏東之林頭自行製作,月琴為購買彈奏多年. 三.殼仔絃(椰胡)殼仔絃類似板胡系列,聲音高亢,是台灣傳統樂中的主角,俗稱頭手絃,屬於管絃樂器中的領銜地位,類似在南管洞管演奏中的琵琶。椰胡在la調式歌仔調的定音為 6 3,與大廣絃的2 6成反線互補高低音域之效。在傳統樂器中,多半只用一把位,利用不同樂器互補,例如椰胡與大廣絃互補,在旋律中各自八度間轉換,尤其在各自的加花技巧發揮下,旋律在五聲音階諧音中極為生動活潑,而不是齊奏音樂。椰胡取材自老椰子的內核,取其堅硬小體積,優秀者為如猴頭,其安裝梧桐面要如猴面,有點略長的倒三角形。其共鳴聲高亮。也有採用樟樹頭堅硬有結部分,其效果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