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揚琴和古箏的分別

327 1
揚琴
揚琴,又名「扇面琴」、「打琴」。據史料載,揚琴最早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約明末傳入中國,先在廣東一帶流行,後才在中國各地流行。早期的揚琴只有二條琴碼,形狀像梯形的蝴蝶,故亦稱「蝴蝶琴」。二十世紀中期,揚琴有大幅度的改良,琴的體積增大一倍,琴碼亦由二條增加為四條至五條,音域擴大至五個八度,半音亦齊全,可任意轉調。
揚琴屬擊弦樂器,音箱由木製成,形狀呈扁平的梯形,以碼條架起琴面的弦線,碼條和弦線的數目由二至四條不等,每一個音由二至五條弦線組成,視乎體形大小和碼條的多寡而有所不同。琴面左右兩邊各有一根條形的山口,內有弦軸和滾軸等。揚琴以兩根竹鍵(或稱琴竹)打擊琴弦發出聲響,不同軟硬度的竹鍵在演奏時可產生不同的音色:使用硬鍵頭演奏,音色較明亮清脆;採用軟鍵頭則較圓潤柔美。
揚琴音色清脆,音域寬廣,而且轉調方便,能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以至各種節奏型,常用於合奏和伴奏中,演奏時多用各種加花性的手法來裝飾旋律。揚琴善於表達熱烈緊張的氣氛,亦能夠用長輪來演繹優美的歌唱性旋律。幾百年以來,揚琴已成為中國民間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重要伴奏樂器,特別在民間器樂合奏中如廣東音樂、潮州弦詩、江南絲竹、客家漢樂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作為擊弦樂器的揚琴缺少複雜多變的演奏技巧,近年來,揚琴吸收了琴、箏上的泛音,加入按變音等技巧以增添演奏時的韻味。揚琴的基本演奏技巧有單擊、頓擊、悶擊、雙竹同擊、彈輪、滑彈等。特殊的演奏技巧如按滑音、吟音、泛音、撥弦等。著名揚琴獨奏樂曲有《邊寨之歌》(張曉峰曲) 、《雙手開出幸福泉》(丁國舜曲)等,揚琴協奏曲有《雅魯藏布江邊》(瞿春泉曲)、《黃土情》(黃河曲)等。



箏在戰國(公元前475-221)時期已開始流行,亦因在秦國(陝西一帶)大盛,故又名「秦箏」。漢(公元前206-公元220)晉(公元265-420)以前的箏為十二弦,唐宋以後增至十三弦。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樂器改革後,多採用張有鋼絲弦或尼龍弦的二十一弦和二十五弦的轉調箏。箏主要用作器樂合奏或為民間說唱音樂伴奏等。
箏的整個琴體就是樂器的共鳴箱,多採用桐木製作,外狀呈長條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並開有音孔。箏面張有琴弦,每根弦各有一個可以左右移動的音柱(又稱「雁柱」)的琴碼支撐。箏是「一弦一音」的撥弦樂器,普遍以五聲音階定弦,以左手按弦來產生音高變化。彈奏的方法多使用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指甲或佩戴假甲來演奏,再配合右手的無名指和左手各指的指肉部分撥弦發音。 箏的音色柔和厚實,表現層次獨特而豐富,擅於表達古典優雅以至激烈高亢的風格,被廣泛使用於合奏、重奏、獨奏和伴奏中,常用於演繹流水行雲、大河奔流的景色。在器樂合奏中,箏那獨特的划奏和琶音,多用以裝飾旋律和作為各種形式的伴奏。
箏的演奏技巧分為右手的彈弦技巧、左手的按弦技巧和雙手彈弦技巧。右手彈弦的基本技巧有托、劈、挑、抹、剔、勾和划奏等,其中富有特色的划奏,是向高或低依次划動各弦至指定的音位,也有以用數音的短距離划奏來裝飾旋律,稱為「花指」。右手的組合技巧如搖、撮和琶音等。左手的按弦技巧,例如按變音,這是在「按」的演奏手法上奏出該弦的變化音,「按」亦即使弦音升高的一種演奏方法,其他還有滑音、揉音和吟音。雙手彈弦技巧通常有交替彈奏和同時彈奏兩類形式,前者是雙手運用相同的技巧進行交替彈奏,後者多是左、右手各自運用不同的技巧配合彈奏。著名箏獨奏樂曲有《漁舟唱晚》(古曲)、《戰颱風》(王昌元曲),箏協奏曲有《臨安遺恨》(何占豪曲)、雙箏協奏曲《迴旋協奏曲》(王澍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