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陸上巨無霸 ~ 象

51 1


象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廣泛分佈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象的妊娠期為22個月,剛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歲才能達到性成熟。據報導1974年在安哥拉獵殺的最大的象有13.5噸重。

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愈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后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並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后,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後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後磨損后,老象可能死於營養不良,如果繼續飼餵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活下去。

亞洲象屬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分佈在南亞和東南亞,鼻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雌象沒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沒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較小、圓,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亞種有20對,但比非洲象少一根),頭骨有兩個突起,背拱起。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過往可再分4個亞種:印度象、錫蘭象、馬來西亞象及蘇門答臘象。

非洲象有兩種,最常見的是普通非洲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耳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前足有4趾,後足有3趾(趾數比亞洲象少一個),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長達6-7.3米,高達3-4米,重達10噸。性較凶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凶猛,不易馴服。

另一種非洲象是瀕臨滅絕的森林象,個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耳圓,下頜骨長而窄,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小而直,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實和普通非洲象不是同一種。

此外還有幾個亞種,馬來西亞有一種亞洲象亞種——侏儒象,個頭更小。納米比亞有一種非洲象亞種——沙漠象,足下肉墊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

在古代尚有體形更大的長毛象——猛獁象,現在已經滅絕,不過經常在北方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帶出土尚凍結的猛獁屍體。


習性

象由於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摺,有的皺摺紋路深達十幾厘米,皮膚淺灰色,由於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象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

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

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大象每天可以排出接近35千克的糞便,兩天的糞便便足夠把一個成年人浸沒。千萬別站在大象的尾部以防突如其來的糞便弄傷頭部。部份科學家嘗試利用大象的糞便用作燃料,也有部分科學家用作造紙。

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36千米的速度。

大象交配並沒有真正性行為,進行體內射精。陰莖只在陰道口射出約3公升的精液,精子必須從陰道口慢慢爬進陰道,最後到達輸卵管與卵子會合,這段路程非常漫長,須歷經2公尺左右。而小象在母向體內孕育18個月後才會分娩出來。每胎只產下一頭小象。

為什麼大象會怕老鼠?

你是看了童話故事,才有這個疑問吧?童話裡說,因為老鼠會跑進大象的鼻孔裡,所以大象怕老鼠!但是事實上,老鼠沒事幹嘛跑進大象鼻孔裡去呢?而且大象的鼻子肌肉非常強壯,即使老鼠跑進去,也可以很容易把老鼠給“弄“出來!所以,這個問題只能當成童話故事來看,在動物世界裡,大象和老鼠互不相干、互不侵犯,一點問題也沒有,誰也不用怕誰!


請問大象會不會怕老鼠?為什麼?


答案原來是:可能是象太高看不到地上亂跑的老鼠,受不了干擾,產生了焦躁。另外在卡通影片中,出現大象怕老鼠是因為老鼠會跑進大象長長鼻子中做怪,但在日常的生物科學觀察中,並無此現象。


大象怕老鼠嗎?


大象與老鼠在生態系食物鏈中並無捕食者及獵物之間的關係


基本上沒有敵對關係。


這應該是童話故事中一些角色的有趣擬人化想像。


大象會怕老鼠的傳說是來自知識不發達的古時候,當時的人認為「大象的鼻子又細又長,萬一老鼠跑進去,會讓大象無法呼吸而致死」所以大象會怕老鼠

但這個觀念後來被推翻了,因為大象跟人一樣,鼻子和嘴巴相通,所以就算鼻子被塞住,還是可以用嘴巴呼吸的。

而且就算老鼠真的跑進去了,只要大象一用力呼氣就會把老鼠吹的遠遠的,

所以大像是不怕老鼠的


大象雖然是陸上最大的動物,但是卻最怕小小的老鼠,因為老鼠會鑽進它的鼻孔裏使它難受。


大象會害怕老鼠、小蟲等小動物,是因為大象的體積龐大,器官的孔道相應也大,如果小動物不小心鑽進去,大象會很難受,甚至會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傷害。不過,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因為大象和老鼠等小動物的生活習性不相同,不大可能生活在一起,真正吸入大象鼻孔中的機會更是非常少



大象的天敵 ~

年老的大象經常會成為食肉動物攻擊的目標(主要是獅群和鬣狗群)。獅子和斑鬣狗還經常在象群的眼皮底下捕捉年幼的大象。3歲的小象體重有將近2噸重,仍然不是獅子的對手。對此母象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骨肉被野蠻的獅子吃掉。非洲野水牛算得上是強壯而且群體合作的相當出色的動物(成年水牛的體重一般是獅子的3~5倍),但當他們遭遇獅群的進攻時仍然顯得力不從心,總有一些會成為獅子的獵物,牛羚和斑馬也並非不想抗拒。那是因為獅子實在太強大了,反抗會遭致更多的傷亡。逃跑,並且選擇毛髮無傷的逃跑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可笑的是牛羚群若是遇上沒有保護的幼獅時,通常會殺掉他們,然後象開慶祝大會那樣,成群的牛羚圍著弱小的幼獅,盡情戲弄,直至將其折磨而死。牛羚無力對付成年獅子,但對獅子確實是恨之入骨!事實上被獅子和其他食肉動物直接獵殺而損失的食草類動物只占整個群體中相當少的一部分,並不會因為食肉動物的捕殺而使食草動物的數量減少並滅絕,相反食肉動物經常因為沒有足夠的獵物而無法存活,導致數量減少。食肉動物捕殺掉食草動物中的弱勢群體,而使整個食草動物群體更加強壯,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對大象來說體形龐大的劣勢相當明顯,他們行動緩慢,無法象其他有蹄動物那樣靠遷徙來獲得更多的食物,只能群居在森林周圍來獲得充足的食物,離開了森林,大象無法存活。從生物構造上來說,體形龐大意味著身體表面積和體積之比將減少,僅靠皮膚的散熱功能無法驅散大象體內所產生的熱量,所以大象還必須每天泡水塘來降低體溫,大象對水的需求在陸生哺乳動物中僅次於河馬而名列第二,只要有1~2天的時間離開了水,大象就很難正常的生活。

恒溫動物要維持體溫,就必須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一般食草動物每天要吃掉相當於體重2~2.5%重量的食物,要維持5~7噸的體重,就必須每天至少吃掉100~150千克的食物,這使得大象每天花掉10小時來進食,和其他食草動物相比劣勢非常明顯。

從生物進化角度來說,史前體形更大的動物,包括重達15噸的巨型犀牛以及和大象有著很進親緣關係的猛獁都相繼滅絕了,半噸多重的食肉動物劍齒虎和始劍虎也滅絕了。動物的體形更趨向於合理化和小型化。大象所屬的長鼻目動物目前只剩區區1科2種,而體形更合理的偶蹄目動物卻多達8科300多種。大自然的選擇是最公正的,大自然在這裏選擇了偶蹄目動物作為強勢群體,而並非長鼻目。偶蹄目動物能適合各種生存環境,他們廣泛的存在於除南極洲和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從沼澤到森林到荒漠,從冰天雪地的北極到酷熱無比的熱帶,從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到沿海和低地,而大象僅僅存在于亞洲和非洲的熱帶雨林和稀樹草原,大象無疑在這場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劣勢地位。 綜上所述,看來大象為了抵禦天敵而向大型化發展是走進了生物進化的死胡同。他們選擇大型化是無奈的選擇,是懶惰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將使他們喪失其他方面的優勢而逐漸被大自然淘汰。




相關資訊 ~

鱷魚資料
豹 -- 敏捷的獵手
斑馬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