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該不該破解命運密碼?知道了又如何?

30 1

不用賭運氣,基因檢測能直接掀牌,明確告訴你有沒有致病基因,最具切身衝擊的是懷疑有家族遺傳性疾病,或家族性癌症的當事人。

臺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洪成志,以他看診的經驗指出,有家族遺傳疾病的人,對於自己是否帶有異常基因的不確定感,那種未知的焦慮,其實比確定有帶因的衝擊更讓人難以忍受,有人甚至因此得到憂鬱症或自殺。

在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家屬做基因檢測前, 洪成志 醫師一定會問:「萬一你有怎麼辦?」好幾位家屬說:「如果不檢查,我會當做有異常基因,查了,就算有,也比較坦然。」國外研究也顯示,即使是不能治療的亨丁頓氏舞蹈症、阿茲海默氏症的當事者,獲知基因檢測結果是陽性,心理焦慮和不舒服都比檢測前低很多,「更別提那些查出來沒有帶因的人,從此卸下心頭重擔,海闊天空。」

對於那位母系親屬有癌症家族史的《康健》讀者,和信醫院癌症遺傳諮詢門診負責醫師鄭鴻鈞建議,與其讓自己處在害怕焦慮中,不如尋求專業服務,讓醫師經由家族史、家譜分析,配合相關檢查,推算出罹癌的風險指數,提供預防方法,還能獲知相關領域最新進展。

牌局揭曉,若驗出癌症突變基因該怎麼辦?哈佛醫學院教授、《第二意見》作者古柏曼提到他的好友,高中英文教師凱倫的例子。

凱倫母親因乳癌過世,姊姊在36歲診斷出乳癌時,已有脊椎和肺部轉移。失去母親、姊姊罹病的哀痛,以及不知自己是否帶有突變基因的焦慮,盤據她整個心緒,「搞不清楚狀況比知道真相更糟糕。」在 古柏曼 醫師解說和簽署同意書後,凱倫接受了BRCA基因檢測。
結果是是陽性。

「該不該切除乳房和卵巢?」34歲凱倫面對更大考驗。古柏曼分析目前各種處理方式(密集篩檢、抗雌激素藥物、手術等)的利弊與風險,介紹心理醫師提供第二意見。一個星期後,凱倫決定動手術。關鍵在於姊姊說,很希望當初有人告訴她去做乳房切除,不讓乳癌上身,才不至於後悔一輩子。「我很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姊姊說她可能看不到了。」

基因醫學進展速度飛快,許多疾病之謎藉此窺見曙光,進而指引治療路徑,讓藥物研發更有專一性和效率。然而像凱倫掙扎於要不要做基因突變檢測、知道以後又該怎麼做,這種例子將會愈來愈多。
「病人、 家屬和 醫師要以開放態度廣納意見,進行討論,盡可能找出所有信息,這樣,在面對無先例可循的狀況時,才能做出最恰當決定……,衡量風險和效益的古老智慧仍然派得上用場,」 古柏曼 醫師貢獻他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