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由用戶提供,88DB 不為內容之準確性作任何保證,如你認為此內容不妥,請「接此」回報給我們。

橫笛直管

203 3
橫笛直管,你聽過未?
笛子
笛子,是橫吹的竹製無簧樂器。原流行於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漢武帝時,笛被稱之為「橫吹」,在鼓吹樂中佔有重要地位。明清以來多用於戲曲音樂伴奏。笛子被中國各地民間音樂廣泛地使用,因此笛子的品種和形制眾多,較常見的是流行於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兩種。
傳統笛子共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吹奏時,由吹孔把氣息吹入竹管內,令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音。空氣柱的長度決定笛子基礎音的音高,基礎音的高低取決於管道的長短、粗細。管道愈短愈細,基礎音愈高;反之,管道愈長愈粗,基礎音則愈低。笛子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是可八度超吹的樂器,全部音孔均可以吹出一個泛音。
笛子音色清脆高亢,透明圓潤,表現力強,在獨奏或合奏時均具特色。在吹管樂器中笛子屬較省力的一種樂器,吹奏強音時耗氣量較大,弱音時則耗氣量少;亦屬吹管樂器中主要的高音樂器,能以各種速度在常音區中進行演奏。由於笛子的表現力強,因此廣為民間樂團及器樂團所採用。
笛子的演奏技巧分為口內技巧、手指技巧和綜合技巧三類。口內技巧包括吐音、花舌等,手指技巧有裝飾音、歷音、顫音、飛指顫音和虛指顫音等,而綜合技巧則是結合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如滑音等。


管,古稱「篳篥」,屬豎吹簧管樂器,約於隋朝由西域龜茲(今新疆庫什)傳入中原。在隋、唐的九部樂、十部樂中,篳篥是主要的樂器,故又有「頭管」之稱。目前民間均習稱為「管」或「管子」,普遍流傳於全國南北各地,主要用於民間鼓吹樂,以及佛、道教音樂等。
管由管身和哨子組成,管身呈筒形,一般用木製,亦有竹製和玉製。由於管在各地所定的音高與製作質料不同,因此形制大小不一。此外,管的種類和名稱亦因南北地區不同而有異,如廣東地區稱「喉管」,北方稱「管子」。管的種類主要有單管(細分為大、中、小三種) 和雙管兩種。單管即管身由一截木桿所製;雙管是由兩支同樣音高但管身較細的管子並置構成,演奏時兩根管子的哨子同時放入口中吹奏。
管以「吞」、「吐」的演奏方式為主,音色嘹亮,而喉管的音色則帶濃厚的鼻音。兩者均適合演奏富感情的樂曲,其鬱暗悲切的音色尤擅於哀怨凄涼的曲調。管子的聲音穿透力強,除用作獨奏樂器外,在合奏中往往是樂團中的領奏樂器,及擔當加強中音區域的角色。
經過改革的加鍵管在音色上與傳統管沒有太大分別,但音域較廣,並能演奏所有半音,轉調更方便。因此,在合奏和獨奏中有更大的發揮。目前香港中樂團編制所用的管是加鍵中音管和加鍵低音管。
管的基本技巧與嗩吶相同,有吐音、打音、顫音、溜音、鼓音、花舌音、滑音、泛音等。管的獨奏樂有《江河水》(東北民間樂曲)、《放驢》(河北民間樂曲)等,協奏曲則有《絲綢之路幻想組曲》(趙季平曲)等。
在中樂中,這兩樂器十分普遍~